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活得轻松”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父辈的荫护下快乐成长;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惯坏”的人――他们多是独生子女,集全家几代人的关爱于一身,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质疑”的人――许多人吃着洋快餐长大,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
一直以来,1980年以后和199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
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为拯救学生献出生命的教师谭千秋的女儿――北京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学生谭君子,从去世的父亲身上,领悟到亲情的可贵和人生的责任。 她撰文写道,“如今,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思念,还有悔恨。”“我悔恨的是,因为贪玩而很晚回家;悔恨的是,在大学念书时没能天天都往家里挂个电话……” 这个坚强的女孩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家人健在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对于我的爸爸,我要代替他撑起这个家,照顾好阿姨和妹妹。” 亲历了地震的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文学院一年级学生聂艳,在灾难后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突如其来的悲剧,让她和同学们变成了相依为命的亲人。她说,她和同学们会一生彼此宽容,珍惜这份友谊。很多同学都感到,他们一下子长大了。这些习惯我行我素,甚至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年轻人,被巨大的灾难拉回到现实。 聂艳说:“我们终于了解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清醒看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过去,他们总习惯于依赖父母和老师,而此次经历,大家明白了,人生的许多艰难险阻要独自去承担,不能畏惧困难,更不能消极等待。 克服困难的过程,使孩子们吸取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在自救的同时,他们懂得了关心和帮助别人。 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温家宝总理来到绵阳市,握着一个流泪的女孩的手勉励说:“你们既然活下来了,就要好好活下去。”在四川省扶贫基金会的带领下,这些孩子――北川中学学生刘怡雪、白琳和陈兵来到北京。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告诉他们,现在有很多好心人希望资助他们,甚至提出把他们接到北京,负责他们的学业和生活。但白琳轻轻地摇头:“如果在平时,能到北京来上学是我做梦都想的事情。现在,我不可能留在北京,我一定要回家乡。” 她说:“我们要去做志愿者。要回去告诉同学们,别害怕,别放弃,大家没有忘记我们,都在关心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