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改变历史的枪声
本报记者 李林
即使再挑剔的现代人也不会否认:100年前的1911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苦撑多年的大清帝国轰然倒塌。以该年农历“辛亥”命名的一场中国式大革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要从根本上摧毁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取得了胜利,成立了中华民国——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没有皇帝的现代政体,把整个国家拉入现代中国的历史轨道,由此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
革命前夜,大清帝国风雨飘摇
1840年国门洞开以前,中国一直是手工生产,落后于西方整整200年。
闭关锁国,完全不了解世界大势。统治者唯我独尊惯了,不想也不愿去了解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晚清政府更加衰败,尤其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末的最后10年,民族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有学者称它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自由的时代之一。这种社会背景的准现代性,正是酝酿辛亥革命所需的温床。
废话少说,革命党人武力抗争
【组建革命组织】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誓词里第一次提出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的革命纲领。1895年2月,他又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8月20日,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统一起来,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孙中山把这个纲领称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组织多次起义】
从1895年因泄密而夭折的第一次广州起义算起,至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辈们领导的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10次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屡败屡战,前赴后继,百折不挠……
保路运动,成了革命导火索
【终于开始了】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4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4省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尤以四川最为强烈。一脑子糨糊的清政府,终于亲手点燃了引爆火药库的导火索,为自己的葬礼拉开了序幕。
【最早的独立】
9月25日,同盟会成员吴玉章、龙鸣剑、王天杰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军政府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随后,四川各州县相继独立,成立军政府。清政府急忙将总督赵尔丰免职,并调渝汉铁路督办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川。
革命党在四川的起义牵制了清廷大量兵力,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力支援。可以说,没有保路运动,就没有辛亥革命。
武昌首义,敲响清帝国丧钟
【三个直接触因】
(1)起义计划已定。1911年9月23日,湖北境内最有影响的两个革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宣布合并,大家决定日后不再分彼此,一律统称“武昌革命党人”。第二天召开干部会议,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起义时间定为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2)起义新军恐被调入川。上面说到,清廷正在调遣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川,武汉的防务就相对空虚了。但是,革命党人原本在新军中各层级的人事安排被打乱了,不少党人士兵担心被调往外地。如果再延搁下去,机会将可能丧失。
(3)孙武弄响了炸弹。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不幸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湖广总督瑞澄闻听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后因武昌小朝街85号起义总指挥部遭清军突袭而没有成功。被捕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10日凌晨就义。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革命军大队长熊秉坤等人筹备当晚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自己为参谋长。
【20颗子弹打响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上,熊秉坤、程定国、金兆龙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大部分新军积极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辛亥往事》一书中透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革命党人决定10日夜里第一次集合点名,在营房发动军变。当时,他们仅有20颗子弹,所需武器要靠夺取楚望台军械库。正是这20颗子弹,要了大清国的命。
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咨议局大楼会议厅,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会议请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旅长)黎元洪担任都督。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起义军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12日,武汉三镇全部落入革命军手中。
历史很精彩,有时也无奈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中华民国诞生】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政治制度。
【陷入军阀混战】
然而,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3个月就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和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陷入了军阀混战的乱世。
中国人民更加深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开始了。
时空畅想,辛亥精神永放光芒
透过从武昌龟蛇两山飘过的历史烟云,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思: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迈向独立、富强的历史起点?
【改变中国】
第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这个意义非同小可。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了不起的事情。
那时,共和政体在世界范围内还为数很少,西方大国中实行了共和政体的只有美、法两国,亚洲连一个共和国也没有。
第三,在思想领域引起十分深刻的变化。它的主要表现有两点:民主精神高涨,思想得到很大解放。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思想解放的洪流就不可阻挡。人们便大胆地继续向前探索了。
【历史局限】
辛亥革命终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结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那时的革命党人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并发动了群众,但做得远远不够。这样,他们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面前只能深感自己缺乏实力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走向妥协。
第三,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国同盟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成员复杂。当革命开始取得胜利时,革命阵营内部便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混乱局面:内部意见分歧,不少人转眼间成为享有权势的新贵而心满意足,开始争权夺利。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跨出了一大步。
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把辛亥革命同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改革开放摆在一起,称为“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正在阔步走向伟大复兴。
孙中山:共和的缔造者
刘晓林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共和国在我们脚下这块黄土地上出现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百年时间,与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封建专制制度相比,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是中华民族由此步入了一个新时代。
100年前,武昌首义的枪声彻底埋葬了满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中国第一个共和国出现在世界东方。
为“终帝制”,孙中山义无反顾,愈挫愈奋;为“起共和”,孙中山历尽艰辛,百折不回。正如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所说:“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这样评价:“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革命成功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拒,同年底再赴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正在美国的孙中山即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4天后被17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
尽管武昌首义时孙中山并不在国内,也没有直接参加领导这次武装起义,但他还是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应该说是众望所归。
首先,武昌首义是在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的革命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早在同盟会成立的时候,孙中山就已经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在随后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的论战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腐败的清廷不仅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且已成为帝国主义的走卒,不推翻它中国将被断送,只有“兴民权,改民主”,中国才有出路。这场大论战,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有力的思想准备。
其次,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开展了广泛的革命宣传,领导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的广州起义震动了全国,大大激励了革命党人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因此,人们都把孙中山看作革命的象征。正如后人所言:“论革命历史,论海内外声望,论建国学理,则(临时政府大总统之职位)应属孙文。”
辛亥革命只是实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初步目标,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还远未到来,孙中山的使命也远未完成。
为了共和,孙中山不贪恋权力,决然辞去临时大总统;为了共和,孙中山先后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24年,孙中山更是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
纵观孙中山一生,他只为一个理想目标而奋斗,即“起共和而终帝制”,振兴中华。建立共和国只是其革命理想的第一步,“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乃其为共和国规划的宏伟蓝图。1918年6月,无奈辞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的孙中山离开广州到达上海。在这里,他思考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乱局,探索中国革命的症结所在,积极构思国家现代化的总体设想,《建国方略》应运而生。
《建国方略》包括《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等3篇文章。这部洋洋10万余言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对中国民主、民权和工农业、交通现代化等的宏大设想。数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迈着大步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对于孙中山,国共两党都尊他为革命先驱。国民党尊他为“国父”,共产党称他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每年国庆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都会竖立起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与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泽东画像相呼应。
近百年前,孙中山就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国家统一是全体国人的最大愿望。辛亥百年,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当有所思、有所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他在遗嘱中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纪念和缅怀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就是要继续追求民主、平等、自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辛亥革命大事记
【1894年】
11月24日 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895年】
10月26日 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未及发动而失败,陆皓东牺牲。
【1903年】
1月29日 留日学生东京鼓吹革命,号召推翻清廷。
5月 邹容发表《革命军》。
6月 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905年】
8月20日 同盟会东京成立,举孙中山为总理。
11月26日 《民报》东京创刊,提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
【1906年】
秋冬间 孙中山、章炳麟等共同制订革命方略。
【1907年】
6月2日 惠州七女湖起义,旋即失败。
12月2日 孙中山、黄兴发动镇南关起义,旋即失败。
【1910年】
4月 长沙发生抢米风潮。
【1911年】
4月27日 黄兴率众攻打两广总督府,旋即失败,史称黄花岗起义。
5月8日 清廷宣布责任内阁名单,被讥讽为皇族内阁。
5月9日 清廷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
6月17日 川汉铁路股东在成都成立保路同志会。
7月31日 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
9月7日 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等,枪杀请愿者。
10月10日晚 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首举义旗,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
10月11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推黎元洪为都督。
10月22日 长沙新军起义,陕西新军起义。
10月23日 九江新军起义,成立军政分府。
10月27日 黄兴抵武昌。
10月29日 滦州兵谏发生。
10月30日 昆明新军起义,蔡锷为都督。
10月31日 南昌新军起义。
11月1日 清廷解散皇族内阁,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1月3日 上海光复。
11月4日 贵州新军起义;杭州新军起义。
11月5日 江苏光复。
11月6日 广西光复。
11月8日 安徽光复。
11月9日 广东光复;福建新军起义。
11月13日 山东独立。
11月15日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会议。
11月22日 重庆独立。
11月27日 成都独立。
12月2日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12月3日 各省代表会议决定临时政府设于南京。
12月29日 各省代表会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2月6日 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清皇室优待条例及清帝退位诏。
2月12日 清帝宣布退位,两千年帝制就此终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马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