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06-10-9)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06-10-16浏览次数:528

    中国社会科学院9月28日举行学习《江泽民文选》座谈会,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的学科专业畅谈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体会。专家学者们说,《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中国社科
院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对于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回答和解决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刊发部分与会同志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编者

  用“三个代表”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副院长 冷溶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在深入研究上作出贡献,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第一,要深刻领会《江泽民文选》的重大意义。《江泽民文选》是一部集中记载我们党指导思想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著作,我们要像学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那样学习《江泽民文选》。要把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著作结合起来,同学习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第二,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江泽民文选》的全部内容。要抓住一个核心,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刻理解这一重大理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要围绕一个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要掌握一个精神,即两个“坚定不移”、两个“毫不动摇”的根本精神,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第三,学习《江泽民文选》,要结合实际,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二是把学习宣传《江泽民文选》同深入研究《江泽民文选》结合起来,努力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党中央决策服务。三是要掌握《江泽民文选》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积极推动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中国社科院副秘书长何秉孟研究室研究员 赵培杰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科队伍,一要更新人才工作观念,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努力营造鼓励探索和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二要重视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认真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深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三要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坚持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成为对祖国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发挥市场作用加强宏观调控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所所长 刘树成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这是前无古人的一项崭新的创造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开拓,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应该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把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反复强调指出:不要一讲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以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也不要一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又转到不适当地强调审批和指令性。这两个方面的片面性都要注意避免。

  自觉投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所所长 陈祖武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贯穿《江泽民文选》的一个重要思想。认真学习《文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历史贡献,自觉地投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是史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回顾85年来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尤其是近28年间,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理论的实践前提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一二年来,对于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广大史学工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依据各自的学术积累,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体现了历史学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 李林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阐释了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科学内涵:第一,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而不是客体,依法治国不是依法治民。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在行使当家做主各项权利的过程中,依法治权、依法治官。第三,依法治国的依据,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宪法、法律、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程序和内容合法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第四,依法治国的方式,是党领导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治国理政。第五,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各项活动都依法进行,即立法机关依法立法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各行各业和全体公民都遵纪守法、依法办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治化。

  正确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 尹韵公

  在我们党的新闻宣传史上,江泽民同志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舆论导向”的科学概念。早在1989年11月,江泽民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就指出:要“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此后,江泽民同志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其舆论导向思想。在1994年1月24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进一步强调了舆论导向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舆论导向”这个概念写进党的文件,是第一次。它表明,江泽民新闻思想已经成熟和完备。

  依靠工人阶级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党委书记 李汉林

  早在1989年,江泽民同志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是几十年来艰苦奋斗的历程决定的。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今天,结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重温江泽民同志的论断,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的劳资关系,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研究和调查中深深感到,在目前经济转轨时期,由劳资关系引发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们国家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过程中,应当从五个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一是要在产权改革中坚持经济补偿的公平原则。二是要在企业外部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在企业内部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三是要完善和创新工会制度,积极促进工会角色职能的转换。四是要加大推广集体合同制的力度,团结社会各种力量为维护职工权益服务。五是要完善劳动争议的处理制度,强化劳动立法和执法。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努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融所所长 李扬

  在新形势下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关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此,不能有任何含糊。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对此,同样不能有任何含糊。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研究国情,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并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概括。第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

  文化是民族全面振兴的旗帜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文学所所长 杨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的实践价值和文化形态的建设。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把文化问题提高到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工程的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鼎足三立的思想维度之一。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文明形态统筹建构中,也把文化精神放在重要地位。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又力求在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广阔视野中进行文化建设,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文化的原创性、现代性和共享性。江泽民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他提出,要抓紧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抓紧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于如何对待真理的问题,他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文化建设的大忌是原创性和共享性的脱层或割裂。

  高度重视理论创新

  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总编辑 高翔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汲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这就清晰地指明了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任务和根本前提。所谓基本任务,就是理论创新的内涵或对象,即我们要创新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更不是离开马克思主义另搞一套;所谓根本前提,就是把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础,也就是说创新理论,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搞所谓理论创新,就必然陷入误区,走到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江泽民同志还提出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江泽民同志关于理论创新的思想,为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和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科院研究室研究员 姜辉

  江泽民同志提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的论断,并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将其作为“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他要求我们正确地处理坚持“老祖宗”和推动理论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他具体提出两方面的检验与评判标准:一个是“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另一个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两方面的检验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联,统一于实践,归根到底就是把实践作为检验和评判理论的标准。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所长 房宁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江泽民同志首先强调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他指出,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强的政治保障。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方向、政治保障,是立国之本。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江泽民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规律性的认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在实践层面上规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揭示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守的原则,符合政治建设的规律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指出了在中国建设民主政治、发展政治文明的正确途径。

  切实维护党的政治纪律

  中国社科院直属机关纪委书记 刘克平

  党的政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方面的行为规范。江泽民同志强调,“同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纪律方面必须遵循的准则,即党员对于党的决定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组织系统向上级直到中央提出,也可以保留,但必须在行动上服从,决不允许公开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决不允许在群众中散布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反的意见,决不允许制造、传播政治谣言。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维护中央的权威,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重大问题必须请示报告,决不允许搞“先斩后奏”、“斩而不奏”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政治纪律准则,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牢记和遵循的规范,也是各级党组织和纪检机关判断是否违纪行为的重要界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所长助理 孙伟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导引。而创造性地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的主导价值观,必须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江泽民创造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当然,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与尊重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观不是对立和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要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结合起来,在尊重人们合理的多样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坚持共产主义价值理想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利用舆论导向、利益机制的调整,以及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约束机制等,对人们多样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和调节,从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确立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先进价值观的主导地位。